研究發(fā)現(xiàn)MYCN基因位置決定神經母細胞瘤侵襲性,提出針對“休眠”癌細胞的新療法-肽度TIMEDOO

神經母細胞瘤(Neuroblastoma)是一種在兒童中常見且極具隱匿性的惡性腫瘤,來源于交感神經系統(tǒng)的細胞,可發(fā)生在身體各個部位,多見于五歲以下兒童。其臨床表現(xiàn)差異極大:約有一半病例的腫瘤甚至無需治療便會自行消退,而另一半則呈現(xiàn)出極為迅速的進展。后者雖然在早期對化療反應良好,但往往在一至兩年內復發(fā),并且復發(fā)后的治療難度極高。臨床上,侵襲性神經母細胞瘤常具有MYCN癌基因拷貝數(shù)異常增多這一分子特征。

近期,由德國柏林夏里特醫(yī)學院(Charité—Universit?tsmedizin Berlin)與馬克斯·德爾布呂克中心(Max Delbrück Center)聯(lián)合成立的實驗與臨床研究中心(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, ECRC)團隊取得重要突破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MYCN基因在腫瘤細胞中所處的位置——是位于染色體上還是游離于染色體外——會顯著影響腫瘤的生物學行為。尤其值得關注的是,當MYCN基因位于染色體外、以環(huán)狀DNA(extrachromosomal DNA)形式存在時,腫瘤細胞會進入一種“休眠”狀態(tài),從而對現(xiàn)有療法產生天然抵抗力。相關成果已發(fā)表于《Cancer Discovery》。

癌基因藏身于微小DNA環(huán)上

ECRC腫瘤異質性與兒童腫瘤耐藥性研究組負責人Jan D?rr博士指出,MYCN陽性的神經母細胞瘤一直是治療難題。為了探明MYCN在腫瘤細胞中的具體作用機制、對其他基因表達的調控方式,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清除這些腫瘤,研究團隊聯(lián)合國際多方力量展開深入分析。

Henssen教授領導的另一研究組此前發(fā)現(xiàn),在部分兒童腫瘤中,癌基因往往并不位于染色體DNA上,而是“藏身”于多個小型的環(huán)狀DNA分子中。這種環(huán)狀DNA在細胞分裂時的分配是隨機的,與染色體DNA嚴格的等量分裂不同。因此,一個腫瘤內部可能同時存在兩類細胞:MYCN拷貝數(shù)極高的高度侵襲性細胞拷貝數(shù)極低的低活性細胞

休眠細胞:化療的盲區(qū)

為了進一步研究不同細胞亞群的特性,研究團隊與馬克斯·德爾布呂克中心空間蛋白質組學研究組合作,首次建立了能夠分離不同MYCN拷貝數(shù)細胞的方法,并系統(tǒng)分析了它們的蛋白質組成及表型差異。實驗顯示:

  • MYCN拷貝數(shù)高的細胞在化療中容易被迅速殺死。
  • MYCN拷貝數(shù)低的細胞則進入類似“深度睡眠”的狀態(tài)(senescence),暫時停止分裂,從而逃避了化療的攻擊。

然而,這些休眠細胞并非永久沉睡。雖然目前尚未完全揭示喚醒它們的具體信號機制,但一旦被激活,這些細胞便可再次進入快速增殖階段,導致腫瘤復發(fā)。

聯(lián)合療法清除隱匿細胞

“針對衰老或休眠細胞的藥物已經存在?!盌?rr博士介紹道。團隊在小鼠模型中驗證了化療+清除休眠細胞藥物的聯(lián)合策略:先用化療殺滅增殖迅速、MYCN拷貝數(shù)高的細胞,再用第二類藥物精準清除處于休眠狀態(tài)的細胞。結果顯示,這種組合顯著提升了治療效果,減少了復發(fā)風險。

不過,這一策略并非適用于所有腫瘤類型。D?rr指出,該方法更適合MYCN或其他癌基因位于染色體外環(huán)狀DNA上的腫瘤。對于癌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腫瘤,可能需要采用完全不同的治療思路。

跨腫瘤應用潛力與未來方向

下一步,團隊計劃系統(tǒng)篩選更多能夠在保留正常細胞的前提下,選擇性攻擊休眠腫瘤細胞的小分子化合物。同時,Henssen教授認為,這一策略也可能適用于其他存在染色體外癌基因的惡性腫瘤,包括部分高度惡性的腦腫瘤。

該研究不僅揭示了腫瘤耐藥與復發(fā)的全新分子機制,也為治療高風險神經母細胞瘤開辟了新思路。更重要的是,它強調了在癌癥精準治療中,基因定位與結構特征與基因突變本身同樣重要,這或將推動未來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進一步發(fā)展。

參考文獻:Giulia Montuori et al, Extrachromosomal DNA-Driven Oncogene Dosage Heterogeneity Promotes Rapid Adaptation to Therapy in MYCN-Amplified Cancers,?Cancer Discovery?(2025).?DOI: 10.1158/2159-8290.CD-24-1738

編輯:王洪

排版:李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