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每年至少1.6億人無法接受手術,手術可及性危機迫在眉睫
一項最新發(fā)表在《柳葉刀》(The Lancet)期刊的研究發(fā)出警告:全球實現“人人可及、安全、可負擔的手術服務”目標的進程嚴重滯后,目前每年至少有1.6億患者無法獲得所需手術,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(LMICs)所受影響最為嚴重。
由來自20個國家的60位健康領域專家組成的國際聯盟呼吁全球立即采取行動,應對手術服務供給不足的危機。他們指出,目前僅有26%的LMICs有望實現“每個人在兩小時內可接受基本手術”的目標,且無一國家達到“每年每10萬人進行5000例手術”的國際推薦標準。
報告同時強調,手術質量問題不容忽視——每年全球有350萬名成年人在術后30天內死亡,這一數字超過艾滋病、結核病和瘧疾造成的成人死亡人數總和(200萬)。全球每年約有5000萬患者遭遇術后并發(fā)癥,其中最常見的是傷口感染。手術還是抗生素耐藥性(AMR)的重要推動因素,在LMICs中,高達96%的手術傷口感染與耐藥有關。
這份題為《2025–2035外科健康政策:加強基礎服務,應對未來需求》的報告由英國伯明翰大學牽頭的NIHR全球外科研究單位發(fā)布。
報告資深作者、伯明翰大學的Aneel Bhangu教授指出:“手術不是奢侈品,而是一個挽救生命、成本效益高、支撐健康體系韌性的基礎干預。若不盡快加大投入,全球仍將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因可治療疾病而死亡?!?/p>
研究團隊提出了多項關鍵建議,包括:
-
重塑手術定位:將手術納入整體健康系統,而非視為獨立干預措施;通過手術投資可同步改善診斷、重癥監(jiān)護及關鍵藥物的可及性;
-
釋放“手術繁榮紅利”:例如,在LMICs擴大乳腺癌、胃癌、結直腸癌的手術治療,預計可幫助88.4萬人重返工作崗位,每年為全球經濟帶來超過800億美元增長;
-
創(chuàng)新手術融資機制:目前,LMICs約一半接受癌癥手術的患者需自費承擔費用,導致災難性支出甚至致貧;
-
提高系統應急韌性:使手術服務能更好應對未來的突發(fā)公共事件,如疫情、氣候變化、自然災害及武裝沖突;
-
推廣“循環(huán)經濟”理念:減少手術室碳排放和醫(yī)療浪費,因手術室目前約占醫(yī)院碳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;
-
改善性別和社會不平等問題:提升女性在手術領導崗位的比例,并保障邊緣群體的手術可及性。
該報告還強調,外科醫(yī)療對實現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目標(SDGs)具有深遠意義——不僅影響公共健康,還關系到經濟生產力和國家安全。報告為2025年至2035年設立了一套新的評估基準,旨在引導全球協同努力并確保問責制。
報告的共同第一作者、伯明翰大學的Dmitri Nepogodiev博士表示:“全球健康資金在今年普遍縮減,手術正處于一個關鍵轉折點。我們既要爭取資金擴展手術服務的覆蓋面,也必須保障其質量。”
“與此同時,我們必須未雨綢繆,提升外科系統對不可預測風險的適應能力。無論是疫情、氣候危機,還是武裝沖突,未來都可能嚴重擾亂手術服務,而多數國家自新冠疫情以來在這方面的準備仍十分有限。”
參考文獻:Surgical health policy 2025–35: strengthening essential services for tomorrow’s needs,?The Lancet?(2025).?www.thelancet.com/journals/lan … (25)00985-7/fulltext
編輯:王洪
排版:李麗


本文系作者 @TIMEDOO 原創(chuàng)發(fā)布在 肽度TIMEDOO。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