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過恢復神經膠質細胞中的銅離子平衡或可減緩神經退行性病變
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施密特醫(yī)學院與FAU Stiles-Nicholson大腦研究所的科學家們,通過對模式生物秀麗隱桿線蟲(Caenorhabditis elegans,C. elegans)的研究,發(fā)現了一些可能為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治療新途徑的重要線索。研究負責人Randy D. Blakely博士及其團隊將C. elegans中的swip-10基因功能與銅離子(Cu)的調控聯系起來。銅作為一種必需的微量元素,對所有細胞(包括人類大腦細胞)都具有重要作用。
研究顯示,swip-10基因在膠質細胞中的表達對于維持Cu(I)形式的銅離子穩(wěn)態(tài)以及相關代謝功能至關重要。當刪除該基因時,體內Cu(I)水平下降,導致線粒體呼吸功能減弱、ATP生產減少、氧化應激增加,并引發(fā)神經退行性病變。相反,增加Cu(I)水平或在膠質細胞中恢復swip-10基因表達則可以緩解這些病變。
Blakely博士解釋道:“銅對于線粒體的功能至關重要,線粒體負責生產儲存能量的分子ATP,而ATP為肌肉收縮、消化、心臟功能以及大腦神經元信號傳遞等提供動力。此外,銅還能幫助細胞抵抗活性氧(ROS)等有害分子,過量的ROS可能會損傷蛋白質和DNA,最終導致細胞死亡,包括在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中死亡的神經元?!?/p>
這些研究結果發(fā)表在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NAS)上,論文題為“膠質細胞swip-10通過銅離子穩(wěn)態(tài)調控全身線粒體功能、氧化應激及神經元存活”。研究者們指出,膠質細胞中表達的這一通路通過調控Cu(I)的穩(wěn)態(tài),支持全身線粒體功能及神經健康,這一機制可能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療策略。
銅在生物系統(tǒng)中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:一價銅(Cu(I))和二價銅(Cu(II)),這兩種形式通過不同的蛋白質進行管理,并能相互轉化以支持各種重要的化學反應。科學家們仍在研究人體如何維持這兩種銅形式的平衡,因為無論哪種形式過多或過少,都會對細胞,尤其是神經元,產生破壞性影響。研究還指出,一些遺傳疾病如孟克斯病和威爾遜病,分別表現為全身銅含量減少或過多,都會導致神經退行性病變。銅穩(wěn)態(tài)失調與更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?。ㄈ绨柎暮D『团两鹕。┮灿新撓?。
Blakely團隊早在2015年發(fā)現了**swip-10基因**,并與線蟲的多巴胺(DA)神經元活性調控相關聯。擁有該基因突變的線蟲在初期能夠正常游動,但很快就會因多巴胺神經元過度活躍而出現癱瘓現象。進一步的研究表明,swip-10突變體線蟲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在早期出現退化,與帕金森病的神經元退化相似。隨后,研究人員還發(fā)現該突變不僅影響多巴胺神經元,其他類型的神經元也會出現退化,暗示該基因可能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。
通過對swip-10基因的序列分析,Blakely團隊發(fā)現人類也擁有一個與之高度相似的基因,即**MBLAC1**。值得注意的是,MBLAC1與阿爾茨海默病(AD)和心血管疾?。–VD)的共病風險相關。此外,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前額皮層中MBLAC1的表達水平顯著降低,提示該基因對大腦和其他器官(如心臟)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。
Blakely團隊進一步發(fā)現,MBLAC1編碼的蛋白質具有將二價銅(Cu(II))轉化為一價銅(Cu(I))的能力。當該蛋白質發(fā)生突變時,細胞內Cu(I)的生成減少,ROS水平升高,線粒體功能下降,最終導致細胞無法正常生存。通過研究,團隊確認swip-10突變體同樣會導致Cu(I)生成減少、線粒體功能障礙及氧化應激增加。
實驗結果表明,通過補充Cu(I)或使用提高細胞內Cu(I)水平的藥物,可以恢復ATP的生成、降低ROS水平,并促進多巴胺神經元的存活。研究還發(fā)現,盡管銅穩(wěn)態(tài)的變化影響全身,問題的根源卻在于大腦中的少數膠質細胞。
Blakely團隊的研究指出,swip-10基因及其同源基因可能成為調控Cu(I)穩(wěn)態(tài)的關鍵因素,這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此外,研究發(fā)現抗生素頭孢曲松與MBLAC1蛋白結合,可能通過調控銅穩(wěn)態(tài)發(fā)揮神經保護作用。雖然頭孢曲松在臨床應用中效果有限,但隨著對swip-10和MBLAC1功能的深入理解,未來有望設計出更有效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藥物。
參考文獻:https://www.pnas.org/doi/10.1073/pnas.2320611121
編輯:王洪
排版:李麗


本文系作者 @TIMEDOO 原創(chuàng)發(fā)布在 肽度TIMEDOO。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。